【資料圖】
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名言警句,都表達了對誠信的重視。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小信成則大信立”。有了誠信,人生的高樓便會堅如磐石。秦末漢初,楚國人季布以俠義聞名,重守諾言,只要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辦到,從未失信于人。正所謂,“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惫湃嗽疲骸疤幖?、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薄耙恢Z千金”的故事啟示人們,要始終堅持以誠待人、以信做事。
誠信就其內涵而言包括誠和信兩方面?!罢\”的內容又包括兩方面:一是真實,二為誠懇。真實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事物給人的聲、光、熱等刺激,二是主體對這些刺激的加工和整理。由于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了加工整理,而作為此整理基礎的人的實踐又受到歷史條件等的制約,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之間有所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真實要求忠于自己現階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不因為什么原因,特別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去有意的歪曲它。誠懇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自己主觀意圖的本來面貌。人對自己的主觀意圖,一般有著準確的把握,但直接表達這些主觀意圖,可能要付出代價。但誠懇要求忠于自己,而不是由于畏懼代價而去歪曲自己。真實與誠懇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誠”的基本內容。
“信”字由人字旁加一個言字組成,指的是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的承諾負責,要言而有復,諾而有行。
在古代,信一開始指的是在祭祀時人對神靈所說的話;由于古人認為神靈支配著自然并統治著自己,因此這些祭祀的話對他們來說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必須要遵守。后來,這種意義擴展開來,不再是對神說的話要算數,而是所有的話都要算數了,言必信,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