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在聊城市交安委辦公室獲悉,日前,聊城市在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高質量發展考核中,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歷史最好成績。
據了解,2022年以來,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和省交安委的正確領導下,聊城市交安委各組成部門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扎實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減量控大”高質量突破
聊城充分發揮市交安委牽頭抓總、協調推進作用,組織成員單位聯動發力,緊緊圍繞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中心任務,圓滿完成二十大交通安保任務,全市適用一般程序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34%、20.87%,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續三年大幅下降,事故預防交出最好答卷。市內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總量同比下降31.59%,擁堵警情和道路封閉次數降低50%、交通延誤時間降低40%。扎實做好疫情防控交通管控工作,累計檢查車輛270.5萬輛次,排查疫情重點地區入聊返聊人員18.9萬人。
綜合治理高質量突破
聊城同步推進創城交通秩序整治、低速電動車道路通行秩序整治、“馬路市場”集中整治、平交路口視距提升、機動車污染防治等十大整治,排查整改“馬路市場”214處、通視距離不足隱患2847處,持續深化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排查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隱患13428起。以堅毅的擔當攻堅低速電動車治理,依法警告教育違反禁行規定的低速電動車69816輛、處罰4009輛,取得了困擾城市二十年“頑瘴痼疾”從亂到治的歷史性突破。
創先爭優高質量突破
聊城農村交通安全“藍綠黃紅”模式被省政府、公安部刊發推廣,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獲得省優,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全省第一,摩電頭盔佩戴率全省第一,聊城市被評為全省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工作綜合評價好的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被市政府作為首期“事爭一流方面”先進典型通報表揚,公安部、省政府及省公安廳等20次刊發聊城工作簡報,市領導25次作出批示肯定。全國率先制定農村交通安全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等10項創新落地生效,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1項。
強化黨政主導,繪好藍色“規劃圖”
一是“三實”統領。實效領導,市委市政府將交通安全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與鄉村振興大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統籌大局、全力推動,11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定期調度。實體運轉,市縣交安辦實體化運轉,每周調度、每月督查。實用工作,設立二級以上勸導站238處,242名交通安全管理員、2489名交通安全協管員常駐主要交通路口,累計勸導、消除交通違法48.4萬起。
二是“三規”引領。長遠定規,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村“十四五”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專項規劃,為長效治理立柱架梁。法治立規,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對騎乘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載貨三四輪車不得載人等法制空點、執法難點作出明確規定。源頭控規,在全省第一家開展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交通影響評價,出具《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審查意見函》60份,從規劃源頭消除交通隱患問題750個。
三是“三智”帶領。主動借智,聘請山東交通學院專業支持,指導整改風險隱患102處。積極融智,建立聊城交管專家人才庫,21位來自公安部、清華大學等單位專家幫助解決問題7件。挖潛強智,培養業務骨干92人,常態參加縣級交安辦實體運轉。
強化精準治理
打造綠色“安全島”
一是開展三大行動,安全“摸得著”。開展“一盔一帶一反光衣”安全守護行動,全國率先推廣“愛心頭盔”,城市摩電駕乘人員頭盔佩戴率始終保持在92%以上、公路頭盔佩戴率67%以上,佩戴率始終全省第一,530名發生事故群眾因佩戴頭盔未受到嚴重傷害。開展城鄉公交除患行動,督促城鄉公交消除站立席(吊環)4852個,座位加裝安全帶并粘貼提示5.6萬處。開展“熒光守護”行動,印制反光標識(反光貼、反光條)137萬個,無償為電動自行車及安全頭盔、國標低速電動車粘貼。
二是推進四項治理,安全“看得見”。勇破低速電動車道路通行秩序整治難題,創新“城警聯動 并肩行動”,新增停車位1萬個,低速電動車“無序變有序、非標變國標”,市城區綠波里程達到86公里。推進“馬路市場”集中整治,排查整改“馬路市場”214處,整改率100%。開展平交路口視距隱患治理,整改視距不足問題2847處,整改率100%,消除了綠植遮擋“鬼探頭”隱患,更新市主城區東昌路、柳園路、湖南路、昌潤路4條主干道護欄2.45萬米。推進貨車“右轉必?!敝卫?,施劃暖心“紅月牙”標線449處,處罰右轉未按規定讓行4.2萬余起,有力消除了大貨車“內輪差”盲區隱患,貨車平交路口事故死亡同比下降63.3%。
三是實施三個工程,安全“聽得到”。實施“平安哨兵”工程,在農村平交路口建設安裝“平安哨兵”1000個,實現“支路主路兼顧、觸發實時預警”全天候交通安全警示,安裝路口事故發生率下降40%。全省首推“云哨”喚醒工程,喚醒涉嫌疲勞駕駛、不系安全帶違法164.37萬次。實施“云聲”宣教工程,依托5761個村交通安全大喇叭,每天分時段滾動播報,進行“云聲”提醒。
強化尊法正風
點亮黃色“警示燈”
一是事前警示。突出農民群眾、中老年人和學生三個重點群體,實施農村交通安全宣教“百千萬”、交通安全文化下鄉、交通安全精準宣傳三項計劃。建立暢安微信群2617個、輻射農民群眾270余萬人;聯合文旅部門組織微電影、微劇場下鄉1236場次,錄制公益音頻產品853條;聯合教體部門實施穿著一件反光校服、上一堂親子交通安全課等“七個一”宣教活動1350場次,分級分類拍攝交通安全視頻教程240個,組織同上親子交通安全課2000余次。
二是事中警告。同步化打擊警告,研判酒醉駕、“兩違”等重點違法規律特點,實行“貓鼠同步”戰略,開展“早中晚”攻勢、零點行動和用工高峰專項治理,共查處酒醉駕2.39萬余起,始終保持了嚴管震懾態勢。精準化查緝警告,智能分析、布控攔查無證駕駛、拼車包車超員載客、假套牌等交通違法7.4萬余起?!罢倩亍笔綀谭ň?,開發視頻違法智能管控檢測系統,開展“鷹眼行動”,累計對貨車違法載人、疲勞駕駛、失格駕駛、涉毒人員駕駛車輛、非法營運等11類違法解析檢測,已“召回”式處罰1.85萬起,該系統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三是事后警醒。案例警醒,挑選以往發生較為典型的交通事故,制作交通事故警示錄等專題片、短視頻228部,投放到廣大農村地區,多渠道、多平臺傳播,增強警示震懾效果。公益警醒,與中國人壽財險、平安保險、滴滴出行、美團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聯動開展交通安全公益宣傳活動,發放公益宣傳資料125萬余份。畫像警醒,強化重點車輛、駕駛人和運輸企業管理,精準排查畫像高風險、大隱患,駕駛人審驗率和換證率均達100%,高風險運輸企業由193家降至62家、占比4.86%,成績名列全省前茅。
強化加壓明責
劃出紅色“高壓線”
一是聯合問責。公安、政法委、交通、農業農村等17部門聯合制定《深化農村道路交通“暢安綠十字”工程十項措施》,在全省率先將重大交通安全隱患追責問責和交通安全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明確納入紀檢監察和檢察機關工作,檢察機關下發檢察建議書督促整改隱患76處。
二是及時通報。每月向縣級黨委政府通報省內外典型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調查情況,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提醒加強對道路交通安全關注。
三是深度追責。開展事故深度調查26起,刑事立案20起,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0人,行政處罰8人,發現隱患問題40個。曝光突出違法車輛6325輛、高危風險企業93家、多發事故路段37處、典型事故24例、終生禁駕66人。市交安委督促各縣、鎮函告有托運業務的711家企業,對列為高風險的運輸企業在隱患整改完成前暫停托運業務。
通訊員:李士軍
編 輯:吳 周 郭傳兵
責 編:孟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