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個讀書打卡群,有群友分享了馮至老師的一篇文章,《樂趣與沒趣》,講述了作者關于書店的一些記憶。這篇文章是群友在小獨app看到的,很遺憾因為我沒怎么看過馮至的書,所以至今沒找到這篇文具體的出處,有知道的朋友求告知。
(資料圖片)
這篇文章的開頭便是講魯迅說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常去書店逛一逛,“不覺逡巡而入,去看一通,到底是買幾本,弄得很覺得懷里有些空虛?!边@種樂趣我過去常有,尤其讀大學時,在南京與廣州這兩座城市生活過,每周末都出去玩一玩逛一逛,每次遇到書店,都會去走一走。
印象最深的是在南京時,特意去了一次大名鼎鼎的先鋒書店。那家店面其實挺不顯眼,牌匾隱藏在兩面墻里,墻面掛著滿目的綠色,綠色中點綴著點點黃花。進門前一句話,“本店允許自由拍照”。只是當時游人如織,書店里頭人擠人,付賬也要排長隊,我只走馬觀花看了看明信片,隨意挑了本書就走了。書店設有休息的喝咖啡的地方,如果是人少的時候,倒不妨待上一下午。
我總記得自己逛過的書店不少,記錄下來的卻沒有多少,翻自己的朋友圈翻了好久,才翻到一個也是大學時,回唐山一中給母校南方醫做宣傳,才發現唐一對面有一家書吧,興奮不已地拍過幾張照片。書吧的名字叫“月棠書吧”,可以買果茶和奶茶,靠近門口的小黑板上寫著,“距離百年老店還有xx年”。
我當時買了一本沈從文的《遇見你之前,我以為我受得了寂寞》。買書的話店主會送自己手寫的書簽,我的書簽上寫的是: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裝得下高山
裝得下大海
裝得下藍天
裝得下整個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時遇到心事
就連兩行淚
也裝不下”
再后來就是讀研的時候了,我19年碩士入學,在還沒有疫情的那半年,偶爾出校還會特意看看周邊有沒有書店。這時候再去書店就很少買書了,原因無他,電子書越來越普及,實體書并不便宜,對我來說也漸漸成了“奢侈品”,我會捧起電子書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但是如果看到我覺得很別致的小書,還是會買下來。
我記得我買過一本《想我苦哈哈的一生》,一本小巧的黃色封面的書,漫畫字體,極簡的線條畫,看著有一種精致感。內容里倒是沒覺得他的一生有多么苦,不如說是“我奇葩的一家”,將每個人的性格夸張化戲劇化,有點無厘頭的一種寫法,還有一些沒有說透的諷刺。
還有一本《想成為神的巴士司機》,一樣小巧精致的外觀,封面右上方的白色云朵里伸出了手,指向了地平線上簡簡單單畫著的黃色公交車。這是本短篇小說集,也帶了點無厘頭的諷刺,奇思妙想,很神奇。不想成為神的巴士司機不是好作家。
說遠了。
馮至老師的描述中,北洋軍閥的時代雖黑暗荒涼,書店卻不少,歷史悠久、藏書豐富。與書店老板熟識了,想要買什么書也方便。那個時候,他覺得書在等著他。
“既然覺得書在等著我,我為什么不去呢,縱使那里吞蝕了我袋里有限的錢幣,消磨了我寶貴的光陰,我還是樂此不疲?!?/p>
可惜這種“樂此不?!庇捎诜N種無可奈何的原因逐漸消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雖然出版的書多了,書店反而變少了。再去書店時,書店的擁擠和種種售貨員的軟硬釘子,更讓這種樂趣無法恢復了。
字里行間,能看出馮至老師失去了逛書店的樂趣,以至于覺得“無趣”了。我想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預料不到如今的實體書行業,有多么式微,甚至都快成為一種“小眾“了吧。
注:本文同步發布于vx公眾號:看了游人緩緩歸